青天河红色文化之大坝
时间:2024-11-01
青天河作为太行山红色文化中最瓘璨的一颗明珠,凝聚着无数革命先辈的红色记忆,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进青天河大坝,走进先辈们“艰苦奋斗、求实创新、无私奉献”的奋斗史。青天河大坝,一个创下了人间奇迹的地方,一个镌刻着一代人精神的地方。在坝上,既可以感受当年博爱人民艰苦奋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震撼气魄,又可立足坝顶,远眺大泉湖的一川秀水两岸青山,豪迈之感油然而生。
青天河水库大坝为浆砌石重力溢流坝,始建于1966年9月,1983年全部完工。大坝长159.0米,高76.0米,顶宽6米,底宽67米,总库容2070万m3。控制流域面积2513km2。
关于青天河大坝的故事,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。1963年夏天的一个深夜,博爱县防汛指挥部突然接到山西有关部门打来的电话:丹河山西上游连日普降大雨,任庄水库洪水已超过警戒线,很有可能决堤,故电话告知,以防不测。
任庄水库距博爱县城仅百余公里,一旦水库垮坝,必然引发上游数十个中小水库发生连锁反应。一旦洪水爆发,其势居高临下,博爱县城首当其冲,后果不堪设想。
加固堤坝,疏通河道,转移物资,疏散群众……博爱人紧张忙碌了十几天,幸而任庄水库无恙。然而,彻底解决丹河的治理问题,建造一座坚实可靠的水库大坝,成为博爱县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。
1966年7月24日,博爱县青天河水库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。同年9月2日,青天河水库开工典礼誓师大会在寨豁公社青天河大队举行,正式拉开了建设青天河水库工程的帷幕。
然而,热闹过后,不少人们沉默了。
当时,施工队伍抽调的是全县8个公社的农民,每人每天1-1.2个工分,折合现金不到3角钱。没有专业的勘探设备,没有精密的勘探仪器,有的只是锄头、铁锹和双手,不少人打了退堂鼓。
没有住的地方,共产党员高有发带领民工开了300多孔窑洞。如今,这些窑洞仍密密麻麻分布在青天河景区的道路两旁。
没有施工的机械,黄之栋、段琦湘刻苦钻研,多项专利发明和设计对青天河水库大坝的建成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清除坝基时,为保证工程质量,必须把导流洞由丹河西侧改为丹河东侧。共产党员李喜文带着40多名民兵,每人身上系一根粗绳,跳进冰冷的水里,组成一道人墙。
修建大坝需在丹河东西两岸半山腰清坡和开坝槽,两岸悬崖峭壁,中间滔滔河水,坝址北边不远处还有几丈深的水潭,困难重重。困难吓不倒建设者。8支突击队的队员一个个腰系缆绳,攀爬在七八十米高的悬崖陡壁上,人工打眼、放炮、清渣。柏山民兵营的苏子敬等3人一盘钎一天打眼约8.07米深,创造了全工地打眼的最高纪录。阳庙民兵营的一个红色姑娘班在河底清渣,有两名女同志一天抬了500多筐。
筑坝是水库建设的核心工程,要求快速连续作业,一气呵成。施工初期,浇筑混凝土完全靠人工拌和、人工浇筑、人工捣固。
在青天河水库建设中,还涌现出一批在平凡岗位上脚踏实地、兢兢业业工作的英模。勤劳勇敢的博爱儿女,吃窝头、住窑洞,冒严寒、战酷暑,高空打眼、绝壁点炮,攀岩登崖、筑高垒坝,谱写了一首战天斗地、重整河山的壮丽诗篇。
1983年,历经17年的青天河水库大坝终于建成了。
竣工后的青天河水库,是一座有着防洪、供水、灌溉、发电、旅游等多种用途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,在促进博爱县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高峡出平湖的迷人景色也为水库发展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